今天是全国第五个“扶贫日”。刘雪荣同志亲自撰写了《抓好六个结合,推进脱贫攻坚》一文,深刻总结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经验和教训,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理论探索。现予以全文刊发,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实际学习运用。
(10月17日黄冈日报头版头条截图)
抓好六个结合,推进脱贫攻坚
刘雪荣
在英山县,企业家闻彬军回乡创办农庄,生态蔬菜催生了一个年产值3.4亿元的产业链。(通讯员 周勇 摄)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在未来3年内完成脱贫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总结我市前几年的经验和教训、理论和实践,在今后的脱贫攻坚战役中,要切实抓好六个结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同样道理,理论从实践中来,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伟大实践,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个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系列重要论述,这是我们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也作出了一系列安排和部署。这些都为我们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 实践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将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细化落实措施,自觉运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在落实精准扶贫责任方面,我们总结提出“四个一清二楚”(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对精准扶贫政策和资金盘子一清二楚;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对本地“五个一批”实施情况一清二楚;村支部第一书记、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对本村贫困户情况一清二楚;包保干部对结对帮扶对象情况一清二楚)。在产业扶贫方面,我们探索总结出了“政府+市场主体+金融+保险+贫困户”的“五位一体”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全国推广。同时,系统阐释了“关于产业扶贫的几个问题”。在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方面,我们启动实施了“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并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出台专门文件,就项目选择、生态环保、土地流转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这些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活例子。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善于调查研究、勤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转化成文章、文件和部署,再反过来指导新的实践。这样的实践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由回乡能人马格胜创办的英山“四季花海”一角 2、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 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短期靠输血,长远靠造血。对于一个失血过多的病人,抢救的第一方法就是输血。但是如果病人自身免疫力不增强,造血功能不提高,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生存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政府兜底都属于输血式扶贫,解决贫困户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产业扶贫属于造血式扶贫,解决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输血和造血必须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毫无疑问,产业发展需要利用农村现有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这是精准扶贫短期内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但这种利用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的。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恪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不能为所欲为、竭泽而渔。产业发展项目必须经过环评、落实“三同时”,土地流转必须合法合规适度,保留村庄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 处理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短期内要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长远看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乡村振兴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是脱贫攻坚,必须聚焦标准和条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扬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在此基础上,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迈进。 麻城阎家河镇龙岗山光伏扶贫基地(罗学珊 摄) 3、 蕲艾基地采艾忙 所谓内生动力是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谓外部支持是指自身之外的各种力量和资源的支持。这里的“内”“外”是相对的。对贫困户、贫困人口而言,自己是“内”,其他都是“外”;对贫困村而言,本村为“内”,村外都为“外”;对贫困县而言,县内为“内”,县外力量(包括上级政府、市场主体、社会)都为“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脱贫攻坚上,内因是指所有的贫困对象(包括地域、人口)都要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的不良习气,树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大张旗鼓推广鼓励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外因的支持作用,政府、金融、市场主体、社会一起发力,形成帮扶大合唱。 5、群众脱贫与干部受教育相结合 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国际国内高度关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就我市而言,全市有驻村工作队3641个,驻村干部10461人,村第一书记1319人,参与结对帮扶的干部78401人。这样大规模的帮扶行动实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互相受益的过程。单纯强调干部付出、群众受益是片面的、狭隘的。 贫困人口、农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收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各地普遍开展“真心实意谢党恩,自力更生奔小康”活动,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惠农政策,增进了对党的感情。另一方面,干部在帮扶过程中,增进了对群众的感情,提高了群众工作的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和提升。 为了抓好两者的结合,各级党委政府要教育引导扶贫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掌握精准扶贫的方法论,提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点采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实战培训方法,提高实战能力。要加强对脱贫一线干部的关爱激励,注重在脱贫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落实好各项政策,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罗田刘锦秀回乡创业15年唱响“牧羊曲” 6、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相结合 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脱贫攻坚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基层党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全面强化贫困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切实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 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是选准选好村级党组织的带头人。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塆村是“两山加一沟,十种九难收”的贫困村。几年前,在外创业成功的本村人徐志新回到家乡担任村第一书记,创立燕儿谷公司,探索出了“七个联合”的村企党建模式,联合周边6个村成立了燕儿谷联合党委,实现了“户脱贫、村出列”的目标,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事实证明,党建强则事业兴,支部弱则事无成。 罗田燕儿谷景区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级党委要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逐村分析研判,精准施策,坚决撤换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加大在贫困村青年农民、外出务工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大力引进能人回乡创业,将符合条件的“能人”培养为村党组织负责人。